“摄影留学后”学术研讨会发言稿

本 文由 第 一公文网 收集整 理莲山

“摄影留学后”学术研讨会发言稿

今天这是个很有意义的事。我发言的题目是“阶段”,原想用“革命”这词,后来觉得不行,太敏感了,用了“阶段”这个词。

&bsp;&bsp;&bsp;先谈谈有关出国学习的人。石志民比我早,在石志民跟我之间还有一个邓姓的摄影师,是清华美院出去的。而比石老师还早的是金伯宏,他出版有《我在美国学摄影》一书,文字不错。我在清华、北京电影学院等十多所大学都教过书。上课从不点名,我跟学生说你们可以不用来,不过不来是你们的损失,不是我的损失。一来我介绍的多是别的地方学不到的。二来学校给我的报酬是固定的,不因多一个少一个而变化。谢谢大家这么晚了还坐在这里,希望我的观点能给大家有所启发。

&bsp;&bsp;&bsp;首先我百分之百支持朱炯老师的观点,她今天谈的好几个点,都是我想讲的。再来回应一下黄东黎,我回国后,也一直帮着很多大活动做翻译,认识了很多美国和欧洲摄影界的重要人士。积累了不少人脉资源。积累资源、整合资源和利用资源,是人生的三个步骤,你应该尽快地迈过去。还有帮人做事,选择做事,挑头做事,也是人生的三个阶段,也应该尽快迈过去。

&bsp;&bsp;&bsp;第二,介绍一下我的经历。我从业摄影3年了,学习摄影43年,留学回来也已经23年了。上世纪80至90年代做新闻摄影和图片编辑。这个世纪的前一半做展览和策展,后一半的十年是做收藏和拍卖,经历了过去三十年中国摄影界发展变化的所有重要阶段,觉得可以写一部有关中国当代摄影发展的个人史。九十年代上半叶,是摄影师的年代,下半叶是图片编辑的时代,那时我教新闻摄影和图片编辑,在电影学院。进入本世纪,摄影节和艺术摄影起来了,我教策展和摄影艺术品的创作,在清华美院;现在帮助北京外国语大学新成立的传播学院做一个跨文化跨语言的视觉研究中心,如果能做成的话,不仅在座的所有人都可以成为中心的资源,也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拓展的平台。

&bsp;&bsp;&bsp;第三,谈谈中外摄影文化交流的层面。我将中外摄影文化交流分成三个层面。第一是把国外的东西介绍进来,在座的所有人都是通过介绍国外的摄影在中国取得了话语权,建议大家尽快迈过这一个层面。不是说大家不要介绍国外的摄影,是希望大家尽快进入到中外摄影交流的第二个层面。第二层面就是我们能够跟国外的学者、专家、策展人、收藏家们共同讨论中国的摄影。我们基本了解国外的摄影体系,我们了解中国的体系,我们能够跟他们坐下来平等地讨论中国的摄影,告诉他们谁是好的摄影家,那件是好的摄影作品,中国的摄影文化是什么东西,我们现已经有能力平等地与他们交流中国的摄影的阶段。为什么这么说?八十年代出国时,我们是花读研究生的钱去学基本的摄影常识。那时国内西方的摄影资讯非常少,你说什么都有人登。现在学摄影的,在出国前都有机会接触到国外最新的摄影资讯,甚至最好的原版的摄影书,对国外应该是比较了解的。如果归国的留学生,还仅仅处在推介国外摄影上,并没有发挥个人的优势。

&bsp;&bsp;&bsp;我不知道在坐的年轻一代,年轻的老师能不能走到第三个层面段,我有自知之明,我是不可能了。第三个层面就是能跟外国的同行、外国的专家学者们坐下来,而且是平起平坐地来讨论外国的摄影家,讨论外国的摄影作品,讨论外国跟国际摄影的发展趋势,并影响他们。我希望在座有年轻人能达到这个层面,不单单只是把外国的摄影介绍到国内来。

举一个我经历过非常重要的例子。我上学的Syrus大学有一位老师玛丽·玛丽亚(MryMr),相信在座不少人都看过她的《摄影与摄影批评家》,《改变摄影的一百个创意》和《艺术与创意》,这些都有中译版了。但是她最重要的是《摄影文化史》,这书到现在还没翻译过来。我跟她说世界摄影史中没有中国,现在出现在世界摄影史中的所有有关中国摄影的内容都是有缺陷,甚至是错误的。这我们不能怨人家,我们自己没有一本好的完整的《中国摄影史》。所以,我就把看到的好的中国年轻摄影师的作品、好的中国摄影画册,都寄出去给她,让她了解中国的摄影文化,希望能对她的研究产生影响。两年前,她给我来了封信,说有个中国摄影师,很著名的,在国外拿了很多纪实摄影的大奖,她问这个摄影家怎么样,她准备在205版的《摄影文化史》上介绍。这位摄影师在起步阶段,我帮过他,打过几次交道,不过每次他都给我挖坑,把我给陷了进去。我将国内有关这个摄影家在拍摄时有违职业伦理道德的公开报道和争论翻译成英文传过去,她了解后,就把这个摄影家从《摄影文化史》书中删去了。

解构的事情容易,难的是怎么去组构。在向玛利亚介绍中国的情况时,我将200年上海国际摄影节《世纪之交中国纪实摄影》展览的全套资料也寄给了她,向她推荐了十多位优秀的纪实摄影家。最后,她基于我提供的资料,加上她自己收藏到的中国当代影像艺术的资料,合起来在她的《摄影文化史》第四版中增加了一节“聚焦中国”(FusCh),前半部分谈八、九十年代的中国纪实摄影,后半部分谈中国的当代摄影。此文虽然很短,但因为我的努力和资料提供,让《摄影文化史》这部重要的史书中,有了中国的内容,甚至可以说有了中国的声音。我建议大家可以在这个层面上,去谈论中国的摄影。

第三层面,参与到世界摄影文化的评论和世界摄影史的构建中去。《世界摄影史》中没有中国的部分,那就给在座各位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摄影是一个非常殖民主义的媒介,不仅这个东西进入中国跟两次鸦片战争有很大的关系,而且一直也是外国列强的殖民工具。说严重一点,我们自己反思一下,我们是不是也不自觉地做了殖民主义的帮凶?

这事在中国已经出现了一个转机,最近出了一本《东方照相馆》,论及历史上来中国拍过照的摄影名家。在摄影收藏界,很多人说这书没大用,说里面谈论的摄影家都是耳目能详的。我仔细读了后,跟摄影收藏界的很多人都说,这本书代表着中国摄影文化的评论与研究中,后殖民主义出现了,在中国摄影文化的构建中很重要。我看了何伊宁与刘张泊珑在对谈摄影书时,也已经提到了殖民和后殖民的问题了。我不是一个非常强烈的民族主义者。但请大家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我们这批人在中外摄影文化的交流中要起什么样的作用?我建议,以后大家在推介西方摄影文化时,可以不可以在每篇文章的最后加上一小段,从中国摄影文化的传统出发谈谈殖民与后殖民主义?这样对中国摄影文化的构建会不会更好些?

我在做新闻摄影,西方所谓的新闻自由理念在西方的中国报道上是不存在的,他们的报道准则在他们国内的报道和对国外的报道是不一样的,是从他们自己国家的利益的角度来看世界,特别是对不同意识形态体制的尺度跟标准是完全不一样的。这里面就涉及到了标准的设置。我们怎样设置一个东方的标准、中国的标准?以后跟国外不同的摄影文化交流时,我们如果能建立起我们的标准,用我们的标准去评价他们的作品,去评判他们的摄影文化,这会出现特别有意思的问题。邱志杰曾写过一篇文章“重读摄影史”,谈法国摄影史跟英国摄影史的不同,很有意思。我们做出中国的“世界摄影史”的话,肯定跟其他国家做出的“世界摄影史”不一样的,其中要有中国摄影对世界摄影的贡献。这个东西谁来做,应该由中国人来做。谁能做,也就是在座的这批了解国内外情况的人来做。

第四、体制、生存环境与接地气。今天坐在这里我感触特别深,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始,真的是一个革命了。大家觉得我们力量很小,但它真的是一种革命。我给你讲一个例子,特别有意思,可以供你们思考生存的环境。我可能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个在国外拿到摄影学位后回到中国工作的人。我是992年3月5日落下北京,飞机晚点,凌晨三点,我们摄影部的主任在机场接我,大家可能没想到中国摄协党组书记陈淑芬老师也在机场等了好几个小时接我。&bsp;&bsp;

我是大学同学,新华社的同事,现也是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的罗更前介绍到新华社工作的。他见到我,说了一句话,大意是“你是要来革人家的命,所有你不要指望有人会对你好”。以我编写的《图片编辑手册》为例,2003年一出版,晋永权老师就买了30本,让《中国青年报》的总编室人手一本,让他们了解编辑图片,指导摄影记者。王瑶主席当时是中新社摄影部的负责人,也买了30本,中新社摄影部人手一本。何龙盛从广东来北京参与组建《新京报》,他撰写的《新京报》视觉报道手册中大量使用了《图片编辑手册》的观念。但是在新华社,如果按《图片编辑手册》推荐的理念去操作的话,大多数中高层都得下岗了。因为标准不同了。所以全中国的媒体都在采用《图片编辑手册》时,新华社的管理层是绝对不能让这样的“反革命”观念在社里的从业人员中传播开来,几百个新华社摄影师中知道有《图片编辑手册》这本书的人寥寥无几,我估计不会超过0%,因它真的是一场革命。

回到体制,回到生存环境,30年前,体制外没有什么生存的环境,现在不一样了,我建议大家多考虑体制外的发展空间。但要接地气。

最后,回到“摄影留学后”。我们还能怎么做?我个人建议应该好好做一本书,这本书首先是出国留学摄影的指南,会是一本市场非常好的书。第二,做一个展览。今天这个展览小了,应该可以做一个大的展览,这是阳谋,做一个可以划出时代烙印的展览,要把“摄影留学后”这样一个理念保存下来,传达出去。每个人把留学前跟留学后的作品摆出来,如果有二、三十个案例都这样的展示作品,一看就知道“摄影留学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各个国家不同的摄影文化对摄影人的影响,国外的不同摄影文化怎么进入到中国,让中国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最后,有没有可能我们一起做一个项目,像众筹?现在在座的这些人,每个人都掌握着一些资源,但是每个人掌握的资源都还不足以去支撑做这么大的项目,如有一个机构挑头,比如《中国摄影》,还是东方影像,把“摄影留学后”做成众筹的项目,大家把资源全都放在这个平台上来运作,做出商业模式。还有不要反对商业,商业这个东西,应该是取之有道、用之有道就可以了。如果这样就可能把这事做大做好。

&bsp;&bsp;&bsp;谈到提供资源,我现在手上有两个资源大家可以用。一是中国特稿社(新华社)的网站,我是中文内容的总监,我发很多摄影家的介绍和摄影作品的介绍。我个人觉得能够在这样一个媒体上登大家的作品,对艺术家还是有好处的。这个资源大家可以用到明年月份,那时我就60了,就退休了。开个玩笑,大家不要羡慕我坐在这里,当你们坐在这里的时候,我就不在了,这里离到头比较近的。还有一个是华辰影像拍卖,我帮华辰影像建立了一个“华辰影像人才成长计划”,大家都带学生,可以推荐他们来学习,华辰影像给学生补助,让他们来北京实习,学习影像艺术品的收藏和市场。德戈金夫说看过一次,非常震撼,看过的人都会震撼。那是中国目前最好的摄影博物馆,只存在两天。你们去可以随便上手翻看博物馆级别的艺术品。每年有两次,一是5月中旬,一是月中旬,下一次就是是5月日和2日,真的是很好的机会。欢迎大家来。

&bsp;&bsp;&bsp;华辰影像的平台是商业性的平台,一开始每年做500-600百万,处于亏损的边缘,不可能给大家提供任何的机会。现在不见得能赚很多钱,但是一个盈利的项目了,也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中国影像艺术品交易平台,可以跟大家进行一些学术上的合作。你们做的学术展,你们做的好的东西,最后与社会的资本结合的环节,就可以通过华辰影像来实现。比如205年秋,华辰影像就和何伊宁合作,把她的摄影书专题搬到了华辰影像来。她把她认为值得推荐的摄影手工书,艺术家也愿意拿出来,就放到华辰影像来拍卖,通过这样的形式,对艺术家,让作品传播和入册。

如果一本书,价格合理,小几千块钱,没有人买我们就自己买下来,我们通过这种方式去支持年轻的艺术家、帮助他们的作品传播流通。还有,如果大家做摄影史研究或者摄影文化研究,我们掌握着大量的949年以前的影像资料,可以给大家提供做非商业的学术使用。

谢谢大家。

本 文由 第 一公文网 收集整 理莲山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6-05-11 12:13:33
上一篇:2016年期中考试后家长会发言稿
下一篇:2016年学校家长会发言稿提纲
网友评论《“摄影留学后”学术研讨会发言稿》
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