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体会:七年知青岁月人生的积淀

本 文由第 一公文 网 收集整 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体会:七年知青岁月人生的积淀
  
969年至975年,习近平在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村插队期间,同乡亲们一起劳动、生活,和乡亲们成了一家人。作为知识青年,习近平有文化,有思想,敢担当,能做事。任梁家河村支书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建设沼气池,解决了当地缺柴烧的问题;还办了铁业社、代销点、缝纫社以及磨坊等,切实解决了村民们一系列的劳动和生活需求问题。当年与习近平一起劳动、生活的知青和村民们,讲述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梁家河村民说,“无论近平当年是我们村的支部书记,还是现在是全党的总书记,他的心一直都在我们老百姓中间。”习近平把共产党人的赤子之情体现在方方面面,尽显共产党人的担当与情怀。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决战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决心与博大情怀。
群众眼中的习近平是个“不管多累多苦近平能一直拼命干”、“近平是北京知青当中年纪最小的”、“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近平讲话特别实在特别有意思”、“近平很喜欢读书学习也喜欢写东西”、“近平非常注重让村里人学习文化知识”、“近平比较沉稳抗压能力比较强”、“近平教我们认字教我们写自己的名字”、“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近平不说空话大话说的都是我们想说的心里话”、“近平这个年轻后生功成不居谦虚谨慎”、“再糙的饭近平也吃得香”、“近平给村里带来很大变化到今天我们还在受益”、“972年到973年是近平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近平有威望有能力积极地融入社员当中”的共产党人、群众的贴心人、群众的自家人、领头羊。他的心坎里永远装着群众,最牵挂的人——贫困群众,贫困群众的冷暖温饱是他心中最大的事,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正体现了他一心为了民的赤子之情,也是共产党人永远不忘初心的真实写照。
  习近平在困境中完成了一次蜕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他从一个迷茫的十五六岁的中学生,成为一个饱尝人生酸甜苦辣的青年,胸怀为民谋福利的抱负,这就决定了他所走的人生道路的不同。“这个年轻后生,功成不居,谦虚谨慎,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口碑,群众这杆秤永远掂量着我们共产党人。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讲到:于细微处见情怀,于细微处见品德。“人民”二字在党员干部的心中分量多重、地位如何,无时无刻都会化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细节。把好作风彰显在时时刻刻,把共产党人的赤子之情体现在方方面面,尽显共产党人的担当与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时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作为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以人民为中心”,既要“牢记于心”,更要“付诸于行”,如此,才能真正诠释“服务”之内涵、彰显“公仆”之本色。
  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紧紧与人民群众连在一起,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只有把“人民利益”作为“指南针”、把“人民需求”作为“指路牌”,把“人民满意”作为“指示灯”,把共产党人“为民服务”的责任担当转化为踏石留印的行动,才能确保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习近平指出:“做人要实,就要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襟怀坦白,公道正派。”。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必须紧紧围绕“人民利益”、处处彰显“人民情怀”,把共产党人“发展为了人民”的责任担当体现出来,切实实现人民利益“最大化”。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不能少。
“小账本大情怀”,一切行动围绕“人民”,“人民”才能成为真正的“中心”。把“人民”放在“中心”的干部,言行举止才能不出轨、不越轨、不脱轨,才能交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时代答卷。
本 文由第 一公文 网 收集整 理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7-09-07 20:34:40
上一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心得: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
下一篇:小学生《开学第一课》观后感2篇
网友评论《《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体会:七年知青岁月人生的积淀》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