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本 文 由第一 公 文 网 收集整 理9

气象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xx实现“重树苏中标杆,率先融入苏南”,在苏中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气象事业作为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在防灾减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服务群众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编制《xx市气象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对于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气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面向xx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全面深化改革任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家气象灾害防御条例(2009-2020年》、《江苏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泰州市“十三五”气象发展规划》和《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进行编制,明确了“十三五”期间xx市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和保障措施。规划期为206-2020年。

第一章xx气象事业的发展现状与形势

  一、“十二五”的主要成就

  (一)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初步建成

  “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不断完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到党和政府全局工作部署。市、镇、村三级气象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管理指挥机构基本建立,部门内及部门间的应急联动和响应机制更加健全,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和应急响应组织体系的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建立了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发布机制,实现电子显示屏、气象信息服务站、手机短信等发布渠道镇村覆盖。

  (二)气象现代化建设积极推进

  气象监测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市国家基本气象站及区域自动气象站稳定运行,自动气象站维护工作实行了社会化保障,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强化,完成了气象观测站的迁建。建成省-市-县一体化业务运行平台,新建土壤水分自动站套,气溶胶观测系统套,大气电场仪套,气象数据纳入省及国家业务系统。专线网络带宽省到县达20M。构建了精细化预报体系,建立了xx气象综合业务服务平台,预报准确率较“十一五”末同比有较大提升。

  (三)依法行政工作不断加强

  加强部门信息公开工作,建立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做好行政审批服务事项的梳理、精简、下放及承接工作,打造行政审批流程,对建设工程项目开展并联审批,认真履行气象社会管理职能。

  二、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

  (一)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xx气象事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面对新的发展形势,仍然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

  一是预报预测精细化程度和准确率与公众及各行各业的期望还有差距,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体系仍需完善。为农服务“两个体系”运行维持机制尚不完善。气象监测仍存在盲区,一些气象要素尚未实现自动观测,观测装备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信息化集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资源的共享和服务能力与业务需求存在差距。

  二是公共气象服务能力,特别是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服务的准确率、时效性、精细化水平和信息覆盖面,与防灾减灾需求、与社会期盼仍有差距。交通、能源等专项服务能力亟待加强。

  三是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指标体系中,一些指标实现的目标值还比较低,离气象现代化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四是双重计划财务体制的建立仍不完善,人员经费、事业发展项目建设经费及维持经费的保障工作仍需加强。

  五是气象管理能力与全面履行气象行政管理职能不相适应,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

  (二)面临的形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xx“十三五”发展的核心任务,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xx,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要求不断健全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不断提升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不断提高气象服务水平。“智慧xx”建设对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基本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实现气象服务均等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对气象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目前我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如何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协同发展,压力依然很大。需要突出精细化预报和服务体系的建设重点,向无缝隙、精准化、智慧型的方向持续推进,提升现代气象业务、服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随着国家各项改革举措的不断出台和深入推进,我市气象服务能力与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气象科技水平和业务能力与社会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气象管理能力与全面履行气象行政管理职能不相适应的矛盾仍然明显,这些矛盾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加以解决。

第二章“十三五”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以精细化预报为核心、以信息化为抓手、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不断提高质量和效益,大力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气象工作法治化,大力发展“智慧气象”,为推进xx“三地四城”建设,实现“重树苏中标杆,率先融入苏南”,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小康社会提供一流的气象保障服务。

  二、基本原则

  面向需求,服务引领。以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福祉、国家安全提出的气象服务需求为牵引,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努力提升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

  政府主导,协调发展。着力建立气象部门和政府共同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格局。统筹协调现代气象业务、气象科技创新、气象人才体系和气象科学管理,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气象现代化集约、高效、协调发展。

  创新驱动,人才强业。全力谋划和推动气象创新,推动科技和业务紧密结合。发挥人才在事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营造优良的人才发展环境,为推进气象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深化改革,开放合作。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开创气象工作新局面。加强与相关部门合作,促进全社会资源和气象信息充分利用及共享,合力推动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立体系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与气象现代化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为实现气象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形成政府主导、气象事业单位为主体、社会多元参与、适应需求的现代气象服务体系,无缝隙、精准化、智慧型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及保障有力、运行高效、监管到位的现代气象管理体系。气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气象综合实力、气象创新活力和气象工作贡献力明显增强。

  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进一步完善,建成自上而下、覆盖城乡的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部门间应急联动防御机制得到有效落实。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

  2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得到巩固和加强。覆盖城乡、保基本促公平的基本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形成,服务方式更加丰富、服务产品更加多样,气象服务满意度保持高位稳定。

  3基本形成开放多元有序的新型气象服务体系。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力量参与公共气象服务,承担公共气象服务事项,市场在气象服务中配置、调剂补充作用得到体现。

  4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基本建成。综合气象观测网更加完善,气象预报预警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继续提高,通信网络传输能力得到提升,信息共享和气象数据处理能力明显增强,装备保障体系得到完善。

  5气象社会管理更加规范。气象管理全面融入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气象社会管理法律法规及制度体系更加完整,气象社会管理更加规范,气象依法行政能力明显提升。

  6双重计划财政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中央和地方气象事权与支出责任更加清晰,实施综合预算和政府购买气象事务性管理服务项目,中央与地方公共财政保障气象事业发展的能力增强。

  7基层台站综合实力继续增强。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得到有效保护,制定专项保护规划。全面建成文明台站,创建省级文明单位。

  第三章“十三五”主要任务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气象工作要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突出抓好气象灾害防御,突出抓好气象服务供给能力提升,大力发展智慧气象,不断提升气象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一、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保障制度体系

  强化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建成覆盖城乡的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发挥各级政府在防灾减灾中的主导作用,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政府绩效考核和公共财政预算。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深化防灾减灾资源整合。

  提升气象灾害预警能力。建成部门联合、上下衔接、管理规范的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充分发挥新媒体和社会传播资源作用,形成气象灾害等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的立体网络,实现预警信息接收广覆盖。完成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建成分灾种、精细化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建立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和基于影响的气象预报业务,实现从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向气象灾害风险预警转变。开展暴雨等主要气象灾害的定量化风险评估。

  二、强化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完善无缝隙集约化预报预测体系。完善从分钟到月的无缝隙精细化预报预测产品链。“强化两头,提高中间”,加强短时临近预警和延伸期预报业务,提升灾害性天气中短期预报能力,完善环境、水文气象预报,大力发展基于影响的预报和风险预警业务。加强省-市—县气象灾害实时监测和临近预警业务,完善综合气象业务平台,构建实时更新、同步共享、预报协同的业务流程。

  完善观测系统。补充长江岸线气象观测站、大气垂直探测站以及环境与生态气象观测站;提高观测自动化水平,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强化气象业务系统的运行监控、维修维护、计量检定等技术保障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气象业务系统的稳定性、可用性,观测数据及时性、准确性。完善装备保障体系,推进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体系建设。

  三、推进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

  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供给方式。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将公共气象服务纳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和财政保障体系。发挥气象事业单位在公共气象服务中的主体作用,建成适应需求、快速响应、集约高效的新型公共气象服务业务体系。培育气象服务市场主体,激发气象行业协会、社会组织以及公众参与公共气象服务的活力。

  推进城乡一体化公共气象服务。提高城市防灾减灾精细化气象服务水平,将气象服务纳入城乡“网格化”管理平台。提高城市防御内涝、雷电、风灾、高温等气象灾害的能力。完善城市“生命线”和重大活动气象服务管理运行机制。深化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创新为农服务机制,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发展精细化、个性化、“直通式”的气象服务业务。

  增强公民气象科学素养。加强和改进气象科普工作,提高公众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和意识水平,广泛借助社会资源提高气象科学知识的社会普及程度。

  四、提高信息化水平

  实施“互联网气象+”战略。通过“互联网+”实现与气象活动相关的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从各种终端持续获取全面感知数据,通过对各类数据和信息“融合贯通”以及数值模式、大数据技术和物联网等技术等应用,实现数据和信息的集中、整合、共享、挖掘应用。进一步优化、升级和完善气象通信网络,提升气象数据传输能力和质量。

  提高安全应急能力和保障水平。加强新技术对安全影响的评估和应对。继续加强覆盖全省、包含多层级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综合保障体系建设,气象通信网络更加安全可靠。

  五、推进气象法制建设

  坚持法治思维和方式,依法履行气象行政管理职责,依法加强气象部门自身建设,依法推进气象现代化和深化气象改革,努力实现气象工作法治化。进一步推进地方性气象法规体系建设,着力推进社会关注、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立法项目;加强市县气象主管机构依法履职能力建设;强化气象灾害安全监督管理职能,完善气象窗口服务功能;提高气象普法实效,营造与气象法治建设相适应的社会氛围。

第四章“十三五”重点工程

  围绕全面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和气象服务需求,积极推进以下四个重点工程建设。

  一、精细化气象监测预报工程

  地面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国家级地面全要素自动观测站个,实现云、能见度、天气现象、固态降水、蒸发、日照、冻土、辐射、电线积冰自动观测,全面提升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水平;补充长江沿岸水域观测系统;完善全市区域气象观测站网,调整布局与结构,发送探测环境与场地状况,实现准确、稳定、可靠运行。配备相应的地面综合观测业务软件系统。完善气象装备运行的社会化保障机制。

  2农业气象观测。建设农业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开展农田小气候自动观测和农业生态实景观测。

  3市(县)新一代综合气象业务平台。完善市(县)新一代综合气象业务应用系统,升级远程预报会商系统,在全省气象业务框架下,建设新一代综合气象业务应用环境。建设面向新型城镇化、细化到重点城镇精细化天气预报系统。应用多源资料融合技术,建立和改善数值预报产品解释应用系统,开展定量的精细化预报业务,提供逐6小时、水平分辨率为0-20的精细化天气预报产品。

  二、智慧气象信息与网络工程

  以新一代传感器技术应用为基础,以现代通信网络技术为支撑,整合“十二五”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建设高可靠性、可用性的全数字化三维气象观测系统、气象通讯网络和保障系统,实现观测数据的标准、智能和共享,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全面、更加丰富、更加快捷的气象服务信息。

  2高速气象信息网信息系统。升级、优化调整网络架构,推动网状网络改造,实现部门用户、行业用户的业务系统与省级综合实时信息系统的无缝对接。

  三、智慧气象服务工程

  建设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居民生活气象服务系统。完善城乡气象服务信息发布网络,开发精细化、高频次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和服务系统,扩大气象信息覆盖面,提升服务产品质量,改进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

  2应用新媒体技术,完善气象防灾减灾系统。建设包含手机短信(彩信)、微博、微信、声讯电话、气象网站、电子显示屏、有线电视插播、电台插播等技术的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完善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信息发布网络,提升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

  3升级为农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完善大宗作物、特色农业等专业气象监测系统,推进农业气象观测自动化。增强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动态监测预警与影响评估业务能力,服务保障粮食安全。开展农业保险气象服务。

  四、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与文明台站建设工程

  按照《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及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标准化要求,制定气象探测环境专项保护规划。根据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对基层台站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实施台站基础设施改造工程,以适应气象事业的发展需求。

第五章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完善对规划实施的全过程、制度化监督评估与动态修订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咨询和论证工作,规范气象工程项目的建设程序,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强化投资监督管理。

  二、加大投入力度

  将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气象事权和相应的支出责任,把增强气象能力建设和队伍建设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强气象资金使用的管理和绩效评价,提高投资效益,确保资金安全。

  三、扩大开放

  完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格局,加强与相关部门、行业、企事业单位的交流与合作,推进气象科技创新、支持气象现代化业务发展。

本 文 由第一 公 文 网 收集整 理9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6-11-17 19:36:58
上一篇:2017年卫生计生工作计划
下一篇:艾滋病防治协会2016年度工作总结和2017年度工作计划
网友评论《气象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